回想租書攤販的日子-南方朔

最近看了一則報導和一本書,勾起了小時候流動租書攤的回憶。

民國四十年代的台灣,多數人都相當貧窮,老式的真空管收音機都已是奢侈品,更沒有閒錢來買書,於是,逐出現流動租書攤這種行業。許多人的課外閱讀經驗都由此開始。

記憶中的流動租書攤,是一台略大的板車,釘著幾排書架。攤販老闆踩著它,每週一次到我們村裡租書,從下午一直到晚上,都停在村口廣場,兒童書則可現場席地而坐閱覽。那個時代沒甚麼娛樂,閱讀小說漫畫已是最大的消遣。但是,這種流動租書攤並未持續太久,就被村裡人自己開的租書店取代。我一直懷念租書攤夜晚時分所點的臭臭底電石氣燈,想著都會泛起一陣思古的幽情。

而流動租書攤似乎也不是台灣的發明。德裔美籍的前代重要學者羅文塔(Leo Lowenthal)在《文字‧俗民文化及社會》一書裡說過十八世紀的英國俗民文化。當時的英國剛開始走向現代,文字出版也剛起步,而人民卻無太多閒錢買書,於是租書店性質的「流通書館」遂告應運而生,它早期有一些也採流動租書攤的形態;除此之外,諸如理髮店等也都會買書,讓等候的客人閱讀。租書行業興盛的那個時代,也是英國文字快速發展的時代。租書所造成的閱讀行為,甚至還影響到寫作及出版裝訂的模式--那個時代的小說都寫得較長,分成上中下三冊裝釘,如此說能讓租書業者和作者有較多收益;它正如同台灣的租書時代,武俠小說都寫得極長,但卻分成十冊裝釘,每本都薄薄的,一天就可閱讀十幾本。

而到了今天,差不多的國家都已不再有租書這個行業了,台灣的租書店也快速的沒落中。相反的,則是類似行為卻在非洲剛要開始。非洲的肯亞內陸非常貧窮,加以在沙漠中,車輛無法穿越,當地人別說閱讀,甚至連小學教科書都不夠用。為了解決內陸的閱讀問題,肯亞政府還推動「流動圖書館」計畫,該計畫的獨特,令人驚奇。

肯亞的「流動圖書館」,由職員牽著三匹駱駝而成,前面的駱駝馱著兩口箱子,裝了大約五百本書。第二匹則馱著露營的營帳等、第三匹則是準備換手的駱駝。一人三駱駝,就這樣跨越沙漠,為要讀書的人服務。由肯亞的「流動圖書館」,可見對世界上許多貧窮國家的人,讀書是多麼艱難而珍貴的事!

由台灣以前的流動租書攤販,到肯亞的駱駝「流動圖書館」,我們怎麼能不更加珍惜現在這種良好的閱讀機會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ra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